八珍湯,古代中藥湯劑,使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熟地黃、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炙甘草制成,有補氣之功效。用于治療氣血兩虛,面色蒼白或萎黃,頭暈耳眩,四肢倦怠,氣短懶言,心悸怔忡,飲食減少,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或虛大無力。
基本介紹
【組成】當歸(酒拌)10g、川芎5g、白芍藥8g、熟地黃(酒拌)15g、人參3g、白術(炒)10g、茯苓8g、炙甘草5g。
【用法】 清水二盅,加生姜三片,大棗二枚,煎至八分,食前服。
【功用】 補益氣血。
功能主治
氣血兩虛證。面色蒼白或萎黃,頭暈耳眩,四肢倦怠,氣短懶言,心悸怔忡,飲食減少,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或虛大無力。(本方常用于病后虛弱、各種慢性病,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。)
【方解】 本方在原書用治于失血過多,以致氣血皆虛諸證。肢體倦怠乏力,面色蒼白無華,短氣懶言,心悸怔忡。 脈細虛,舌淡苔白,皆為氣血兩虧,心脾不足所致。肝藏血,開竅于目肝血虧,故頭暈目眩。 方用參、術、苓、草補脾益氣; 歸、芍、地滋養(yǎng)心肝,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氣,則歸、地補而不滯; 加姜、棗助參、術入氣分以調和脾胃。全劑配合,共收氣血雙補之功。
【方歌】
四君四物加姜棗,八珍雙補氣血方。再加黃芪與肉桂,十全大補效增強。更加橘味志去芎,養(yǎng)榮補心安神良。
【組成】人參(30克)白術(30克) 白茯苓(30克)當歸(30克) 川芎(30克)白芍藥(30克) 熟地黃(30克)炙甘草 (30克)
【功用】益氣補血。
【主治】氣血兩虛證。面色蒼白或萎黃,頭暈耳眩,四肢倦怠,氣短懶言,心悸怔忡,飲食減少,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或虛大無力。(本方常用于病后虛弱、各種慢性病,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。)
【用法】上為末,每服三錢(9克)水一盞半,加生姜五片,大棗一枚,煎至七分,去滓,不拘時候,通口服(現代用法:或作湯劑,加生姜3片,大棗5枚,水煎服,用量根據病情酌定)。
【類別】補益類
【出處】《瑞竹堂經驗方》
【來源】《丹溪心法》卷四。
【組成】當歸,赤芍,川芎,熟地黃,人參,白茯苓,甘草,砂仁等分
【用法】上藥加生姜3片,大棗2枚,水煎服。
【功用】和氣血,理脾胃。
【主治】虛損屬于氣血兩虛,脾胃不和者。
衍生藥方
柯琴:古人治氣血以四君子,治血虛以四物,氣血俱虛者以八珍,更加黃芪,肉桂,名十全大補,宜乎萬舉萬當也。而用之有不獲效者,蓋補氣而不用行氣之品,則氣虛之甚者,幾無氣以運動;補血而仍用行血之物,則血虛之甚者,更無血以流行。故陳皮以行氣,而補氣者悉得其效用;去川芎行血之味,而補血者因以奏其功。此善治者,只一加一減,便能旋轉造化之機也。然氣可召而至,血易虧而難成,茍不有以求遠志之苦,先人心以安神定志,使溫之品,始得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;又心苦緩,必得五味子之酸,以收斂神明(心氣),使營行脈中而流于四藏。名之日養(yǎng)榮,不必仍十全之名,而收效有如此者。
十全大補湯
【方源】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。
【組成】人參6g,肉桂3g,川芎6g,地黃洗,酒蒸,焙12g,茯苓9g,白術焙9g,甘草炙3g,黃芪去蘆12g,川當歸洗,去蘆9g,白芍藥9g。各等分。
【用法】上為細末,每服二大錢9g,用水1盞,加生姜3片,棗子2個,同煎至7分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【功用】溫補氣血。
【主治】氣血不足,飲食減少,久病體虛,頭目眩暈,腰膝無力,面色萎黃,精神倦怠,以及瘡瘍不斂,婦女崩漏等。
【加減】以十全大補湯去肉桂、芍藥,加黃精、枸杞、首烏、蓮子肉、雞血藤、山藥治療腫瘤放化療后免疫功能低下;以十全大補湯減黃芪,加益母草,淫羊藿,同時兼服胎盤丸,治療席漢綜合征。
【備考】十全大補湯是在八珍湯基礎上加入黃芪、肉桂,重于補脾益肺,其中肉桂有增強心陽、旺盛命火之功,從而使氣血陰陽并補。
2保健功能
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,潤腸通便
川芎:活血行氣,祛風止痛
白芍:平肝止痛,養(yǎng)血調經,斂陰止汗
熟地:滋陰補血,益精填髓
黨參:補中益氣,健脾益肺
白術:健脾益氣,燥濕利水,止汗,安胎。
茯苓:敗毒抗癌、健脾化飲、寧心安神。
甘草:補脾益氣,清熱解毒,祛痰目咳,緩急止痛,調和諸藥。
本方用參、術、苓、草補脾益氣; 歸、芍、地滋養(yǎng)心肝,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氣,則歸、地補而不滯;加棗助參、術入氣分以調和脾胃;全劑配合,共收氣血雙補之功。
摘自;百度
http://baike.baidu.com/link?url=ACbhRg7ketor38XWdlGIfXX9Y7W5O9TNDxaet2RBBL-wpItD5MzzwkzipQTrTEi9









